今年年初,岳陽市人大常委會倡議,在全市各級人大代表中開展“我為脫貧攻堅爭貢獻”系列競賽活動。為了響應岳陽市人大常委會的號召,履行一名省人大代表對選民的承諾,根據臨湘市人大的具體部署,李國武報名參加了產業脫貧、培訓就業脫貧、兜底保障脫貧、教育助學脫貧、醫療救助脫貧、基礎設施完善脫貧等競賽活動,并迅速行動,主動聯系羊樓司鎮新屋村幫扶。幫扶工作中,他采取區分情況,有的施扶的辦法,突出抓“扶弱、扶業、扶志”三個核心環節,成效明顯,得到了特困群眾的肯定。
扶弱,解燃眉之急
新屋村共有889戶、314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155人。摸清情況后,李國武迅速對接,組織扶貧小分隊進村入戶算基礎帳、增收帳和條件帳。在駐村摸底中,他了解到,貧困戶黃落良,早年因車禍致腿部三級殘疾,20多年來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近兩年因為原來裝的廉價假肢損壞,又沒有錢更換,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家中一貧如洗,母子倆僅靠扎掃把維持生活;新屋村黃家組的黃衛為,本人聽力障礙勞動力弱,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中特別困難,今年好不容易蓋了房子,卻家徒四壁,沒錢接電。與黃落良、黃衛民情況相似的還有因病致貧的9戶、因殘致貧的2戶。
這一類對象,勞動能力弱,維持生計都十分不易,如何幫扶這一類最沒有自救能力的對象?李國武首先想到的是為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確保吃、住、看病就醫等基本保障有著落。他出資1.2萬元,聯系為黃落良更換了高質量的假肢,鼓勵他到十三村就業,并資助2.5萬元,為他家搭建了兩間住房,一間廚房。他為黃衛民送去床鋪、桌椅板凳、煤氣爐灶,并請來電工、帶上電線幫他安裝,還送上了10只正在下蛋的母雞,今年開春又為他家送去了果樹苗,建起了家庭小果園。
自參加脫貧攻堅競賽活動以來,李國武每年都拿出60萬元保底資金作為扶貧專項基金,用于精準幫扶的物資保障。
扶業,尋脫貧之路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解決貧困村的基礎設施落后問題,是增強發展后勁的基礎性工作。李國武為新屋村和如斯村安裝路燈50盞;為松峰村、如斯村2公里通村公路兩旁栽種果樹、柏樹和桂花樹,實現全路段綠化;為尖山居委、梓山村硬化村級公路。近年來,他投入資金60萬元,為幫扶村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讓幫扶村燈亮起來,路硬起來,環境美起來。
貧困對象因限于家庭及身體條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找不準生財之路,這是貧困對象越來越貧困的主要原因。貧困村光有“脫貧路”還遠遠不夠,還得幫助每家每戶找準增收創收的路子。
李國武在實地考察中發現,臨湘大部分貧困村宜林荒山較多,如果將這些荒山全部栽上果樹,不但能夠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還能讓貧困戶有持續穩定的經濟收入。于是他出資20萬元,購買適合當地栽培的紅心柚、沙糖桔、黃桃、李子等果苗2萬多株,在聶市鎮、羊樓司鎮的新屋村、如斯村和龍窖山村等栽植,并按照“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交由貧困戶管理,還請科技人員傳授栽培技術,掛果后每年的固定收益由貧困戶共享,群眾稱其為“同心果園”。李國武還計劃用5年的時間,在全市打造100個這樣的家庭小果園。黃光球父子因病因殘致貧,李國武就幫他協調承包組里的水庫養魚,并為其送去一批魚苗,前不久又為他送去2頭仔豬和10只母雞,并承諾他的農產品,十三村公司以不低于市場價格的標準收購,還將其妻安排在十三村上班,年薪2萬元以上,通過這種家庭小產業扶貧方式2016年黃光球家年純收入達到3.5萬元。黃家組的余松柏,愛人病逝,兒子智障,幾畝責任田勉強解決吃飯問題。結對幫扶后,李國武在解決他家危房改造的同時,還給他家送去了一條致富小黃牛,并利用其兒媳會打豆腐的手藝,出資購買磨漿機,現在單靠打豆腐每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全家年收入可突破3萬元。近年來,李國武共為65戶216人,提供了110多萬元的臨時救助。
李國武把解決特困對象的就業問題作為被扶對象踏上致富路的關鍵環節來抓。新屋村黃家組的黃林強,妻子體弱多病,有3個孩子讀書,家庭重負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李國武將他安排到十三村就業后,有了固定收入,經濟狀況明顯好轉,現在一個孩子順利考上大學,2個小孩子升入高中,還蓋起了新房。近年來,李國武先后為112名貧困群眾解決就業問題,并保證人均月工資在2100元、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幫助86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
扶志,堅致富之心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李國武聯系幫扶的貧困村、貧困戶,致貧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根子還是在思想觀念上,大部分貧困戶經受生活上多年的打擊和不幸之后,缺乏自力更生、發家致富的勇氣和決心。為了解決這一“心病”,讓貧困群眾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踏實,他想了很多辦法。
他堅持坦誠相待,以誠動人。真誠最能打動人,激情最能激發人。在幫扶中,李國武從不大包大攬,而是充分聽取幫扶對象的意見,發揮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被扶對象不愿做,不樂意做的事,決不勉強。與此同時,他還與扶貧村黨員、干部會商,把扶貧工作的目的、方法、步驟、措施講細講明,讓貧困戶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保持脫貧致富的熱情和定力。
他突出開展技能培訓,幫助特困對象樹立信心。李國武不但向貧困戶講述自己下崗艱辛創業的人生經歷,還從多方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人員,一戶戶地家訪,及時為幫扶對象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利用村部活動室,定期為幫扶對象舉辦種養植業業務講座,把大家集中起來培訓;組織技術人員針對特困對象提出的問題,編印簡明、易懂、管用的輔導資料,讓“技術員”永遠留在扶貧對象家中。他還為扶貧對象訂了《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學習與宣傳》等十多種報刊雜志,讓群眾及時學習和了解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政策信息,開闊眼界,讓大家理清發展思路,明白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可以早富、快富,讓貧困戶自己選擇脫貧的路子,嘗到致富的甜頭。
扶貧攻堅永遠在路上。李國武愿做一個脫貧攻堅路上的快樂使者,將精準扶貧做成有意義、有樂趣的事,同更多“我為脫貧攻堅爭貢獻”競賽活動的參與者一道把黨和政府的溫暖、把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帶到千家萬戶,讓所到之處充滿歡樂。
來源:《人大導刊》
作者:戴一營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