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②——
首次縣級人大代表直選:民主政治建設春風拂三湘
湖南日報記者 劉文韜
事件:
1979年7月,全國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對選舉制度作了一些重要改革。其中一條是把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以前只在縣以下基層選舉)。
1980年7月22日,中共湖南省委批轉省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全面鋪開縣級直接選舉工作的報告,指出實行縣、社(鎮)人大代表直接選舉,是選舉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是改進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根本政治制度的一項重大措施。
1980年8月,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湖南省縣、社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實施細則》和《關于在全省普遍開展縣級直接選舉工作的決定》,決定于當年下半年在全省普遍開展縣級直接選舉工作。
親歷:
歷史的發展,都有值得銘記的時刻。
38年前,在改革開放的號角聲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穩步展開。這其中,首次實行縣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書寫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新篇章。
1980年9月起,按照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的統一部署,全省各縣(市、區)相繼啟動了縣、社人大代表直接選舉。
這是結束“文化大革命”以后,我省恢復人民民主權利的第一次選舉,又首次將直接選舉擴大到縣一級,并實行差額選舉,因此深得廣大人民群眾擁護。
現年63歲的隆回縣人大財工委原主任曾樹新,當時是該縣工業局辦公室秘書。作為縣工業系統代表選舉的工作人員,他見證和參與了這一歷史進程。時光荏苒,青絲已成華發,但當年的這段經歷,一直珍藏在他心底。
為做好選舉的宣傳發動,當時縣里到處掛滿了宣傳標語、橫幅,還經??吹轿乃囆麄麝犜趶S礦學校、田間地頭,為群眾表演自編自演有關選舉的文藝節目。
“當時縣里各個單位和生產隊都組織干部群眾進行了專門學習,告訴他們選舉人大代表的意義,以及如何進行選舉。”曾樹新回憶說,那段時間,“直接選舉”“差額選舉”“選民證”“選民登記”等一些新鮮的選舉名詞,幾乎家喻戶曉。
在縣選舉委員會統一安排下,全縣自9月下旬開始進行選民登記。廣大選民領到象征著民主和權利的選民證時,無不興高采烈。曾樹新記得,有位50多歲的老教師在領到選民證后激動地說,解放前窮人無權選舉,解放初期我們不懂選舉,“四人幫”橫行時違心選舉,這一次才真是發揚民主搞選舉,我一定要珍視這個民主權利。
9月底,全縣完成了選民登記工作。國慶節剛過,各選區即按照縣選舉委員會分配的代表名額,開始采取自下而上,3人提名、3人以上附議的方法,提名推薦代表候選人,并在各選區張榜公布。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又先后召開各種會議,反復協商,最后確定了正式候選人1630名,并再次在各選區張榜公布。
10月28日,全縣按選區或投票站召開選舉大會,由全體選民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直接選舉。機關單位、廠礦學校的會議室,以及農村里的很多祠堂、倉庫、以及大隊部,都臨時改成了選舉會場。曾樹新所在選區的選舉會場,就設在縣工業局會議室里。當他一早趕到會場時,里面已是人頭攢動。醒目的會標,紅紅的對聯,氣氛莊嚴而隆重。
當大會主持人宣布完投票規則和正式候選人名單后,他同其他選民一樣,認真填好選票,排著隊有序地將選票投入票箱。投票結束后,大家又留在現場,全神貫注地觀看工作人員計票、唱票,見證首次直接選舉的縣人大代表產生的歷史時刻。
經過3天的直接選舉,全縣共選出縣人大代表383名。這其中,農民、工人、國家干部和知識分子,分別占61.4%、6.5%、21.7%和4.5%。
“人大代表人民選,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真正體現。”曾樹新說。
至1981年3月底,全省縣級直接選舉完成。同時,全省3300多個公社、180多個鎮也順利完成了選舉。
以此為新的起點,縣鄉兩級直接選舉人大代表成為常態。民主政治建設的春風,吹拂三湘,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活力,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劉文韜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