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ck9qd"></button>
    1. <button id="ck9qd"><acronym id="ck9qd"><input id="ck9qd"></input></acronym></button>
        <button id="ck9qd"><acronym id="ck9qd"></acronym></button>
        1. <li id="ck9qd"><acronym id="ck9qd"></acronym></li>
          <dd id="ck9qd"></dd>
          湖南人大融媒體中心>文獻資料>其他資料>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羅應和:易地扶貧搬遷5年多 社區群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翻3倍

          來源:央廣網 作者:李兆娣 編輯:黃飛飛 2021-10-08 15:05:45
          湖南人大微信
          公眾號二維碼
          —分享—

          貴州曾經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在脫貧攻堅戰中,貴州啟動了規模很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鞍徇w5年多來,新民社區全部消除‘零就業’家庭,戶均就業率達到2人以上,群眾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800多元,是搬遷前的3倍?!比珖舜蟠?、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應和就是當初“第一個簽下了搬遷協議”的。

          羅應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的集體采訪活動中分享自己的代表履職工作時直言,當時不少群眾對搬遷工作不理解,自己給村民講政策、算細賬,想方設法穩住搬遷群眾。

          羅應和(圖片來源:全國人大新聞局)

          “第一個簽下了搬遷協議”

          2015年底,涉及192萬搬遷群眾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在黔中大地拉開大幕。時值羅應和外出創業失敗后回家務農。

          當時的貴州惠水縣擺金鎮斗底村是個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滯后,不通自來水、不通硬化路。

          當駐村工作隊登門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時,“闖蕩多年的我意識到,這是快速改變生活的好政策!”羅應和第一個簽下了搬遷協議。

          當時不少群眾對搬遷工作不理解,對搬離故土滿懷焦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羅應和主動當起了駐村工作隊宣傳政策動員群眾搬離大山的“編外”隊員,走家串戶,用通俗的語言給村民們講政策、算細賬,并帶頭拆除了自己的舊房子。最后,鄉親們堅定了搬新家的信心,“巖下一組這個自然村70余名搬遷群眾全部簽下協議,首批搬出大山,開啟了新生活?!绷_應和回憶。

          “人住下,心也留得下”

          各項基礎設施在安置點陸續興建,安置點設立新民社區,成立黨支部。新民社區共安置搬遷群眾1410戶5935人。羅應和被大家推薦為新民社區的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后的首個工作目標就是,搬遷群眾在安置點“人住下,心也留得下”。

          秉持著易地扶貧搬遷要將群眾“扶上馬、送一程”的精神,羅應和帶領社區“兩委”,積極推進各項后續扶持政策落地,盤活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塊地”資源進行入股,讓群眾享受搬遷以后土地能夠入股分紅,每年享受到分紅的股份。此外,還通過生態補償和宅基地復地復墾,增加收入來源,推薦群眾到周邊企業進行務工,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建立社區醫院。

          與此同時,周邊的惠民小學、惠民幼兒園陸續配套建設,讓搬遷群眾的子女就近就學。處理好搬遷群眾的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三?!钡你暯?,實現城鄉并軌。推進建設社區經營性服務性場所、“微田園”等農耕場所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場所,建優“三所”服務促進群眾安居樂業。用活集體經濟、社區管理和群眾動員“三個聯動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的為民服務模式?!白尠徇w群眾在新家園找到歸宿”,羅應和說。

          “民生破題必須從就業開始”

          “ 社區群眾關注的問題,就是我的工作重心”,羅應和直言,解決群眾挪出“窮窩”之后,還要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

          “民生破題必須從就業開始”,羅應和認為只要有“零就業”家庭和“半勞力”“弱勞力”就業難的問題,搬遷群眾“穩得住”就難以實現。

          羅應和立即采取行動,組織開辦移民培訓夜校,搭建社企供需平臺,積極引導外出務工,開發社區就業崗位,用活政策促進就業。據數據統計,2020年,通過培訓成功就業達308人,依托平臺推薦成功就業685人。通過成立社區勞務公司,組建保安、保潔隊伍解決87名搬遷群眾就業。通過申請公益性崗位,解決136名弱勞力、半勞力搬遷群眾就業。通過幫助申請創業扶持,解決50余戶創業就業。通過引進制衣公司入駐社區,解決搬遷勞動力就業100余人。通過創辦社區民族手工藝扶貧車間,解決勞動力不強的搬遷婦女就業70余人。通過建設新民社區農貿市場,提供200余個攤位解決“微創業”需求。

          與此同時,羅應和帶領社區“兩委”積極對接社區周邊茶山茶場、花卉苗木基地等,在用工繁忙季節,每天組織帶領上百名群眾參與務工,“開辟了季節性靈活就業”。

          據數據顯示,搬遷5年多來,新民社區全部消除“零就業”家庭,戶均就業率達到2人以上,群眾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800多元,是搬遷前的3倍;社區從以前的一輛小面包車,到現在已經有623戶買上了小汽車;新民社區182人就讀了大學。

          如今“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實現了‘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美好生活愿景”。當下疫情防控要緊,羅應和將繼續帶頭組織社區黨員沖鋒在一線,全面實行網格化管理,積極推進疫后復工復產,確保社區實現“零確診、零感染、零疑似”和“穩就業、保就業”的目標。

          來源:央廣網

          作者:李兆娣

          編輯:黃飛飛

          欧美疯狂操逼
          <button id="ck9qd"></button>
          1. <button id="ck9qd"><acronym id="ck9qd"><input id="ck9qd"></input></acronym></button>
              <button id="ck9qd"><acronym id="ck9qd"></acronym></button>
              1. <li id="ck9qd"><acronym id="ck9qd"></acronym></li>
                <dd id="ck9q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