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30多年的治沙之戰:石光銀的84只羊、1頭騾子,2次失敗
作者 梁曉輝 謝雁冰
在蒙語中,“毛烏素”是“壞水”和“寸草不生之地”的意思。六十九年前的石光銀,就出生在陜西省的一片“毛烏素”中。
像是宿命一般,那里漫天黃沙的開場,鋪墊了這位后來知名“治沙英雄”與沙抗爭的一輩子。
“我從小就恨透了風沙,立誓長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笔忏y近日在北京說。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被邀請至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日前舉行的一次集體采訪,談履職,談感受。
石光銀現在有多重身份——全國人大代表、“七一勛章”獲得者,但他的言語透露出,“治沙人”仍是他最本色的身份認同。這也與外界認知相一致,“治沙英雄”是大家對他最直觀的印象。
但英雄并不好當。
先是受盡了風沙的苦。全家一連“九遷”、“沙進人退”的地區常態自不用提,單單是童年的一場遭遇,就讓他至今后怕。
7歲那年,原本和伙伴在野外放牲口的他,被一場漫天沙塵刮到了三十多里地開外。3天后,父親在一個蒙古包里找到了他。但他的伙伴,卻命喪塵沙。
于是他立志“反擊”。
“種樹!”
1984年,32歲的石光銀在試水十多年后,一口氣與鄉政府簽訂了3000畝荒沙承包治理的合同,成為中國首位包地治沙的農民。
那時,為了籌措買樹苗的錢,他賣掉了家里賴以生存的84只羊和1頭騾子,還四處借貸。
但治沙的故事,就從這里埋下了成功的伏筆。
第一年,十余次大風,九成栽好的樹苗被摧毀。初戰失敗。
第二年,八成的樹苗又慘遭風沙“毒手”。再戰鎩羽。
但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劇情沒有發生在石光銀身上。
總結失敗經驗,招募更多同仁,到先進地區學習成功經驗,引進“障蔽治沙法”……手握正確戰術,石光銀終于在與“沙魔”的較量中,逐漸占據上風。
這一戰,就是三十多年。
今天,還是那個叫“毛烏素”的地方,有5300多萬株喬灌木生長在石光銀承包的那片地中,像一片百余里長的“綠色長城”,宣告著外人口中奇跡般的治沙勝利。
但當地人都明白,與其說“奇跡”,不如說是石光銀的一股斗志。
這股斗志,有不甘。石光銀時常想,如果當年有這樣的一片綠林,他的伙伴就不會命喪沙塵。
他也時常想,如果他的伙伴還活著,看到這片因綠變富的地方,一定會感到欣慰。這些年,風小了,沙固了,因為生態狀況的改變,產業發展起來了,人們也變富了。
想到這,石光銀在采訪現場有些感慨?!皩ξ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將治沙進行到底?!彼従彽卣f。
回去后,為了防止二次沙化,石光銀還要進行二次造林。他說,“還要在林地內創造更大的價值,讓老百姓日子過得再好一點”。
石光銀的治沙故事,似乎沒有終點。(完)
來源: 中新社
作者: 梁曉輝 謝雁冰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