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先后聽取和審議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和非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2021年10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首次聽取和審議《國務院關于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實現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確定的四類主要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專項報告的全覆蓋。11月9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圍繞這一焦點議題組織的集體采訪中,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
根據2018年中央機構改革要求,由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責任。為此,自然資源部優先建章立制,出臺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涉及濱海濕地保護、天然林保護修復、草原保護修復、濕地保護修復以及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等。
編制實施規劃。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整體規劃》,部署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等9個重大工程、47項重點任務。并且正編制專項建設規劃,2020年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還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專項行動計劃》。
林草系統全力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笆濉逼陂g,全國完成造林5.45億畝,退耕還林543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56.1%,治理沙化土地1.5億畝。
組織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投入500億元在祁連山等地區開展25個山水林田湖草的一體化保護修復重大工程。2021年啟動“十四五”的第一批項目,自2020年以來還實施13個以紅樹林保護修復為主要內容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同時實施渤海綜合治理和海岸帶保護修復專項行動?!笆濉逼陂g,全國共整治修復岸線1200千米、濱海濕地34.5萬畝,治理修復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400多萬畝。
下一步,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和建設格局。按照因地制宜原則,通盤安排未來生態退耕、國土綠化等生態建設,科學確定并帶位置下達綠化任務。同時,將對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發現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原則,逐步進行調整。
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科學性。生態保護修復是一項系統性、科學性很強的工作,中央強調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總結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案例基礎上,針對海岸線的生態修復,將優先考慮海洋動力問題、海洋生態的生物多樣性問題等。
探索和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的市場化投入機制。將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等各項工作,按照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形成不同模式,體現誰保護、誰受益,誰修復、誰受益原則,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修復。
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的法律制度和標準規范。自然資源部將繼續配合立法機關推進礦產資源、草原法、自然保護地、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等方面的立法或者修法工作,注重加強現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的規范和標準等。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作者: 李秀萍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