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石紅。
紅網時刻新聞3月10日訊(記者 郭薇燦)近年來,湘西自治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昔日“濯濯童山”如今已變為“滿目蔥蘢”,綠色生態已成為湘西最靚麗的名片,為湘西自治州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同時,湘西自治州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生態保護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在經濟發展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犧牲。全國政協委員石紅告訴記者,全州70%以上的脫貧人口居住在森林資源豐富的山區林區,由于生態補償標準低,重點保護區內禁止從事開發和多種生產活動,林區群眾增收困難。
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林農增收與生態林保護的關系,今年兩會,石紅向大會提出了《關于支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石紅表示,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和生態保護政策的限制,生活在生態公益林區的群眾平常收入來源主要是打工收入和國家生態補助。2020年,國、省對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每畝每年為18元,僅為木材采伐收益的12%,極大挫傷林農保護公益林的積極性,給公益林管護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也不利于提高林區群眾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為此,石紅建議,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和天然林停伐補助資金提升到每畝每年50元,同時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繼續支持新安江等流域探索生態保護補償,復制推廣經驗做法,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笔t認為,在湘西州革命老區率先開展跨地區跨行業生態補償試點,是落實《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的具體行動。
來源:紅網
作者:郭薇燦
編輯:胡沖
本文為湖南人大融媒體中心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duopluseq.com/content/2022/03/10/10995229.html